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縣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大雪、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是全國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被稱為“人類生命的禁區”和“地球第三極”。中央確定教育部定點幫扶治多縣以來,教育部先后派出5批干部,統籌資源、精準施策,協調社會力量累計投入價值超9000萬元的幫扶資源,從基礎設施、師資培養、學生資助等多個維度為治多教育“輸血”“造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治多縣抓住機遇將教育信息化手段作為破解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努力探索用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機制和路徑,通過不斷強化數字化應用,加強校長及教師信息化培訓、加大教育數字化項目建設和設備更新力度,推動治多縣教育數字化可持續發展。目前,一系列努力已初見成效,縣域教育教學質量取得明顯提升,區域教育差距持續縮小。
治多縣打造智慧教育基座的努力與挑戰
治多縣共有20所中小學、幼兒園。在原有的信息化軟硬件基礎上,治多縣自2021年逐步啟動數字化、智慧化教育發展工作。通過爭取國家及省州縣、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治多縣為全縣各學校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包括智慧黑板、智慧教室、AI聽說教室、信息技術教室、夢想教室等,更新了校園監控系統,實施信息化工程,進一步優化數字化基礎環境,實現學校數字化教學設備全覆蓋。同時,依托項目建設,治多縣鋪設高速光纖網絡,提升校園網絡速度,確保教學過程中網絡的穩定與流暢,為在線教學、資源共享等提供了堅實的網絡基礎。
目前,所有中小學及幼兒園都配備了智慧化教育基礎設施,并且從教學、管理、安全等不同層面不斷優化完善智慧化教育設施。現階段,發展智慧教育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人力資源不足制約各種智能設備的有效應用,主要表現為:一是整體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素養偏低;二是各學校缺乏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師引領學校教育數字化工作;三是教育局缺乏相應的人力資源,尚未建成專門的信息技術中心或電教科,缺乏對學校數字化建設的專業指導和系統管理。
治多縣提升教育數字化應用水平的實踐
教育數字化發展要堅持“應用為王”。為進一步提升學校、教師等各類主體的教育數字化應用水平,推進智慧教育高質量發展,治多縣開展了一系列實踐。
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治多縣深度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數字素養。目前,所有學校均已按照實際班級數量完成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注冊認證工作,教師應用平臺的積分比原來更高,各校組織開展了各種平臺應用創新案例征集活動。治多縣教育局教研室還帶領名校長和骨干教師開展省級重點課題研究“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協同區域教研教學策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探索進一步將教育教學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有效舉措。為了更好地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治多縣教育局組織開展平臺應用創新案例征集活動、平臺應用說課比賽,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使用效果。
創建縣級網絡教育資源庫,打造優質特色教育資源。除了積極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外,治多縣還引進各種數字化教學軟件資源,并在全縣各小學安裝了53套智能助教機器人,輔助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在教育部政策法規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關心支持下,治多縣建設了中學智慧法治教育教室和小學智慧教室。此外,積極搭建縣域內中小學數字化教學數據集控中心,加強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開發建立縣級“優課”“名師課堂”網絡資源,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研水平。目前,縣域內學校優秀教師、名師等錄制的課堂教學視頻、智慧化教學技能演示、教師和學生教學競賽活動資料、教學課題專題研究等教學資源已成為非常受本地教師歡迎的區域特色資源。與此同時,縣教育局創建微信公眾號,推送本地教師的優質課、數字化教育應用案例、名師課堂以及各類有特色有創意的師生教學競賽和活動。通過建設“三個課堂”,治多縣開展遠程送教送培活動,著力解決縣域內鄉級學校音樂、美術、英語等專業教師緊缺的問題。
近年來,治多縣各校引進各種數字化、智慧化教學設施帶來的課堂教學效益提升愈加顯著。在提升教學質量方面,智慧教室能夠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同時,應用網絡閱讀系統評閱試卷可以進行教學質量分析,為每名學生精準反饋學習情況。還有一些學校充分發揮地理夢想教室和 VR 虛擬教室的作用,讓學生體驗沉浸式學習。
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能力。之前,多數教師很少在電腦上下載教案備課,所有聽評課活動都在教學現場進行。 如今,治多縣每學期組織開展線上教學技能評比活動,教師們制作課件、錄制課堂實錄并評選精品課,征集教師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和其他智慧教學平臺的創新案例等,這些活動有效提升了教師數字化教學技能。在此基礎上,引導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影像素材、教案和PPT補充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案,逐漸從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不斷優化,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以獎促優,激活教育數字化“新引擎”。2022年,治多縣教育系統召開關于進一步推進數字化教育工作大會,縣教育局與各學校簽訂《進一步推進治多縣教育數字化工作目標責任書》,要求各校發揮優勢,培養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同時,成立縣級教育數字化工作領導小組和教育數字化培訓指導團隊。治多縣還依據各校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情況,評選出2所縣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試點學校,給予10名優秀教師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之星”榮譽稱號。
教育局在縣級學校考核中,對學校數字化教育工作進行定性定量考核,考核細則中凸顯對學校教育數字化發展情況評價,主要涉及教師培養、設備應用、教學變革、實踐活動等方面。學校也要針對教師應用數字化教學的成效,實行量化績效考核,激勵教師將數字技術融合進教育教學工作并創新應用。無論是在學校層級還是教師層級,考核都強調“應用為王”的數字化教育管理理念,以保障數字化高效賦能教育實踐。
智慧教育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成效
治多縣通過智慧教育建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水平不斷提升。
有效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智慧教育助力治多縣積極拓展優質教學資源。一方面,治多縣借助互聯網技術,支持本縣學校與省外教學質量更高的學校開展遠程同步課堂和教研活動,也借助錄播教室幫助城鄉學校遠程開展同步課堂教學活動,建立城鄉教育共同體,共享縣域內優質教學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治多縣也著力推動各學校教師深入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學習平臺上全國知名教師錄制的各學科精品課程和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專項輔導課程,學生們接觸到了更廣泛的知識。這一舉措解決了治多縣師資不足導致的教學內容局限問題。
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傳統語言學習資源相對匱乏,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智慧教育能夠打破這一局限,整合海量優質學習資源,涵蓋音頻、視頻、動畫、電子書籍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打造出全方位、沉浸式的語言學習環境。
在學校里,AI聽說課堂能夠幫助學校高效開展語言教學測試,學生們手持麥克風朗讀漢語文章、進行對話等,系統能即時從語音語調、發音準確性、流利度等多個維度進行精準評測,給出詳細分數與改進建議。還有不少學校借助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大象助教機器人等優質資源,為學生提供準確閱讀課文的語音范本,組織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紅歌比賽等不同形式的活動,不斷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回到家里,學生還可以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中的語言教學資源進行自學,不用擔心家長無力輔導閱讀。
為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供多元支持。治多縣組織教師參加各類線上專業培訓課程,邀請教育專家通過線上直播培訓,組織全縣各學科教師同時在線學習,共同探索解決方案,相互學習借鑒教學經驗。通過AI智能教師評估系統、網絡閱卷系統生成的教學分析報告,教師可以直觀了解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和不足,進而調整教學策略,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
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智慧教育可以打破時空藩籬,促進各民族學生深度交流。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各民族學生受地域、學校資源分配等因素限制,很難建立聯系。智慧教育憑借互聯網技術,搭建起跨越地域的互動橋梁。線上課程平臺、虛擬學習社區能讓不同民族學生共同開展學習,并圍繞知識難點、文化話題展開熱烈討論。例如,治多縣兩所中學與四川廣元樹人中學和遼寧沈陽翔宇中學的學生開展同步互動課堂活動。在同步課堂中,學生們相互分享本民族的傳統節日等各類文化習俗,彼此加深了解,在思維碰撞中增進情誼。
促進文化資源共享。智慧教育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能將海量的教育資源匯聚一堂。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首的各種優質網絡教育平臺,集結了數字化博物館、非遺文化課程、思政教育課程等資源,全方位、立體式呈現各民族的歷史、藝術、文學等內容。教師通過呈現影視資料、創設模擬情景的方式,讓學生們在情境式課堂中,認識到各民族文化相通,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真切感受到民族團結進步的力量,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烈認同。
智慧教育為治多縣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力。未來,治多縣將進一步探索做好智慧教育的有效路徑,爭取成為青南地區乃至涉藏地區教育數字化典范。
(作者系青海省治多縣縣委副書記、副縣長,教育部第五批援青干部)
責任編輯:徐楊 單笑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